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明朝名臣、民族英雄。
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,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,而被残害致死,他就是 于谦 。明英宗朱祁镇因“土木堡之变”失去皇位,后历经曲折返回 大明后,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,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。应该说哥俩的矛盾,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。哥哥犯了误国害民的大错,弟弟领导于谦等大臣力挽狂澜,救了哥哥一命;哥哥回家,弟弟幽禁哥哥七年,哥哥与一般奸臣小人,趁弟弟病重发动政变,哥哥又反过来幽禁弟弟。明英宗和景泰帝这哥俩为了皇权搞得亲情全无,却唯独苦了于谦等一般忠心为大明江山保驾护航的大臣。
细究于谦等人在“夺门之变”后被处死的责任完全在明英宗身上,一系列事件的根子“土木堡之变”的责任也在明英宗身上,因此,从这角度来说,明英宗无疑是一个历史罪人,他先祸害国家,继而祸害自家,最后又祸害忠臣。
公元1449年,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,却因为用兵不当,酿成土木堡之变,遭瓦剌俘虏。此役对于明朝的打击极其巨大,瓦喇在土木堡消灭了明朝三大营的五十万军队,阵亡名单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,成国公朱勇、兵部尚书邝埜,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人,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的中枢机构几乎被一扫而空,京城门户洞开,瓦剌带着英宗长驱直入,兵临城下,人心惶惶,文武百官都已经准备扔下北京城南迁了。
就在京城百官们六神无主时,是于谦站出来厉声高呼言南迁者,可斩也,鼓励大家同仇敌忾,共同抵御来犯之敌,在皇太后等人的支持下,终于稳定了军心,也是在于谦提出的社稷为重,君为轻口号下,大明在风雨飘摇之际推举了明英宗的弟弟 朱祁钰 为新帝,称代宗,粉碎了瓦剌人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的企图。同时,通过一连串的军事手段,巩固京师防卫,令瓦剌无从下口,不得已,瓦剌只好退回了塞外大本营。
可以说,没有于谦,大明的 历史 可能会被改写。
景泰元年七月,瓦剌方面在综合权衡下,决定送明英宗回北京。尽管明代宗对此有所疑虑,担心明英宗回来会对他的皇位发生影响,也是于谦劝他天位已定,宁复有他,明代宗立即转变了态度,恭迎英宗回朝。
但是,明英宗后来又是怎么对待于谦的呢?
英宗回朝七年后,也就是景泰八年,代宗忽然染病,卧床不起,英宗趁机发动政变,在徐有贞、石亨和曹吉祥等几个亲信大臣的支持下重登皇位。复辟当日,英宗就将于谦逮捕入狱。
有人可能要问了,于谦立下了这么大功劳,怎么英宗不感谢他,还抓他呢?
首先,因为于谦毕竟当初是拥立了新帝登基。明英宗为了显示自己政治合法性,表现出自己复辟是天命所归,就必须杀人头祭旗,就好像徐有贞说的那样,不杀于谦,此举为无名——多么阴狠的一句话!
第二,于谦当时的威望和权力太大了。 北京保卫战 后,于谦的声望如日中天,位极人臣,明代宗对于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,甚至连到郊外采摘野菜和晒鱼干这样的事情,都要问于谦的意思。
在将于谦关押了五天后,明英宗下令将其处死,并抄没家产,家人充军。于谦被抄家时,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,别无余物。遇害时,百姓无不热泪横流,史书记载阴霾四合,天下冤之,京郊妇孺,无不泣洒。
愚蠢狭隘的明英宗将自己的私欲凌驾于国家之上,一生所为,除了几件蠢事,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利国利民的好事,唯一可以书上一笔的,就是他废除了“皇帝死,后宫殉葬”的残酷传统。
好在人们心中有公论。几百年悠忽而过,明英宗早已走入历史尘埃,而于谦的祠,至今还静静地伫立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三台山麓,墓道前有一座明式牌楼,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——热血千秋。